“浦江之滨,花木扶疏,红楼三五,矗立其间”,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坐落于美丽的黄浦江畔,是组织、协调、管理全校档案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服务师生、校友和社会的档案信息业务部门,也是开展档案编研、校史研究和教学育人的文化机构。1962年学校成立档案室,2010年正式成立档案馆,与校史馆、校史(党史)研究室合署办公。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下设收集指导室、保管利用室、人事档案室、学生档案室、综合办公室和沪江文化研究所,负责全校综合档案、教工档案和学生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并对全校50个归档单位的档案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全馆现有专职人员13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建立了涵盖全校各职能部门、学院(部)的档案工作负责人和兼职档案员网络,共有137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档案馆位于图文信息中心大楼内,总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建筑面积726平方米。馆内配备了中央空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联动系统和库房电子门禁系统。校史馆位于图文信心中心西面一楼,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学校档案宣传、文化建设、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阵地。档案馆先后获得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二级单位、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上海市教卫系统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档案馆馆藏综合档案始于1946年,共有4个全宗: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全宗、上海机械学院全宗、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全宗和上海理工大学全宗。截至2019年底,馆藏综合档案案卷12万余卷(件),实物、声像、资料等1万余件(张),馆藏档案排架长度2千余米,涵盖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基建、外事、出版、设备、实物、声像、资料、产品、底图14大类。馆藏人事档案0.6万余卷(本),学生档案2.6万余卷(件)。馆藏档案记录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

档案馆注重档案编研和校史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整理完成了《上海理工大学第一至第七次党代会材料选编》、《上海理工大学红色资源汇编》、《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图史(1949—2019)》等。先后出版了《刘湛恩纪念集》、《刘湛恩文集》、《沪江大学学术讲演录》、《栋梁气贯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百年》、《办学之道——上海理工大学历任领导访问实录》、《回望上理——上海理工大学口述校史实录(一)》、《大哉沪江——沪江大学图像史料选编》、《沪江校友忆沪江》等一系列校史研究著作。承担多项校内外档案和校史研究课题,并在《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等CSSCI和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文章。

档案馆注重挖掘档案和校史资源,主办承办各种展览,积极打造“校史+”育人平台,不断拓展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助力学校三全育人。曾主办“弦歌不辍沪江潮 扬帆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薪火相承复兴园——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展”、“赤诚印寸心 浩荡天地间——纪念刘湛恩校长殉难80周年图片展”、“民国名人题词展”等若干展览;曾承办“陈云文物图片巡回展”、“百年杨浦图片校园巡展”等展览。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百余年办学历史共留存下来43幢历史建筑20186月,档案馆启动建筑可阅读项目,坚持内容可查证,故事有价值的理念,对建筑背景、时间、费用、特征、功能变迁及人文历史等进行源头考证,完成35幢校园历史建筑的内容考证与二维码铭牌制作。“让建筑可阅读”的举措吸引了电视台、媒体记者的关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栏目在19时黄金时段播放题为“让隐身校园的历史建筑更好被阅读”,相关视频也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多个平台传播。被澎湃新闻、解放日报、上海发布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被搜狐网、新浪网、网易、上海热线等多家媒体转载,累计阅读量达10+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全体人员正秉承专注、精益、合作、创新的精神,积极建设资源服务型、文化育人型、数字智能型的现代化档案馆,在新时代开启档案和校史工作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