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媒体报道】追寻山城沪江史 重温上理爱国情

发布时间:2016-09-06浏览次数:211

——学校档案馆&医食学院“印记•山城”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纪实

   暑期期间,上海理工大学医食学院研究生“印记·山城”暑期社会实践团7名研究生,在学校档案馆馆长杨佐平、档案馆校史研究室吴禹星老师和医食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高武老师的带领下,远赴重庆,先后走访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市图书馆、西南大学等地,寻访沪江大学旧址,最终确定了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的重庆旧址位于解放碑附近的民权路、磁器街交叉口,为母校上海理工大学110周年华诞献礼。

   自1906年建校,110年以来,沪江大学历经变迁,数度易名,迭逢艰难不却步。在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的办学历史中,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学校曾多次经历停学、复学及搬迁。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沪江大学办学火种,由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大后方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合创办了“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由于资料的匮乏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段校史极少有人知道。为弥补上这段校史的空缺,我校“印记·山城”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寻访的征程。

  积极筹备聆听校友回忆

  在档案馆杨馆长和吴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几经修改,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辅导员高老师组织团队成员召开了动员及安全教育会议,细化了团队成员分工,制定了安全细则。

浦文荣老校友分享沪江大学的历史故事

   7月17日,在学校档案馆校史研究室吴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在华山医院看望了卧病在床的浦文荣老校友。浦老是当年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时期的学生,实践团成员带去了学校对老校友的慰问。老人身体虚弱,口齿不太清晰,但却激动地和实践团成员分享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和故事。在交谈中,成员初步了解了“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这段艰难校史的概况,为实践团在重庆的寻访活动提供了方向。离开医院时,浦老动情地对实践团成员再三嘱咐,一定要帮他看看在重庆的母校。

  寻访校史寻找岁月痕迹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抵达了山城重庆,在抗战时期风雨飘摇的陪都,如今已飞速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七月下旬,正是重庆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学生和老师们都没有做过多的休整,便冒着炎暑,经受着汗水的洗礼,行走在重庆的街道上,寻访沪江大学在山城的点点印记。

实践团在重庆市档案馆查阅民国时期关于联合法商学院的卷宗

   在重庆市档案馆,实践团受到了档案馆王文胜处长的热情接待。队员们分工合作,查阅了民国时期关于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的卷宗,得到了能反映当时法商学院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学生活动等十几份近百页珍贵的公函和文史材料。

实践团在重庆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

   在重庆图书馆,实践团受到了重庆图书馆咨询研究中心唐伯友主任的热情接待。杨佐平馆长、吴禹星老师和唐伯友主任就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教育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成员更清晰地了解了重庆陪都时期的教育历史。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实践团在民国时期文献馆查阅了历史书籍、报纸等相关资料,重点查阅了《重庆地名志》、《抗战时期的重庆教育》等资料,对沪江大学在重庆办校时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教育环境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掌握了一定量具有历史意义的资料。

实践团寻访西南大学档案馆

   为寻找法商学院相关史料,实践团还访问了西南大学档案馆。黄敏副馆长及档案馆相关部门领导接待了我们,双方就各自档案馆的日常管理及特色项目进行了广泛交流。吴禹星老师还就沪江大学刘湛恩、凌宪扬两位校长的史料问题与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的老师进行了交流。随后,成员们参观了西南大学校史馆,学习了西南大学在校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实地探访感受时代脉搏

   为了更好地感受法商学院建立时的历史背景,实践团一行参观了重庆市抗战遗址博物馆,重温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战岁月。重庆南山抗战遗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政治、外交的一个重要场所,不仅见证了这一伟大民族抗战的历史,同时也是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要历史地位的体现。这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深切领会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中华民族独立的艰难,同时对法商学院建立时的大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爱国之情。

实践团参观重庆市抗战遗址博物馆

实践团寻访沪江大学校友、联合法商学院创办人之一凌宪扬所在中央印制厂旧址

   沪江大学校友、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创办人之一凌宪扬时任中央印制厂厂长,负责钞票的印制。据考,中央印制厂原址已改建为现在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以其非凡的建筑艺术蜚声中外。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实践团队回顾了重庆的红色历史,深刻领会了先辈们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受到先辈们的爱国情怀。

   还原沪江历史,重见母校旧址

   通过卷宗、资料信息的整合,实践团获取了法商学院的旧址,随后在辅导员高武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来到了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的旧址——重庆市瓷器街与民权路交汇处。时代变迁,七十多年过去,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靠近重庆市最大的步行街广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尽管旧址的原貌已经不复存在,但实践团仍能感受到当时沪江校友为保存沪江大学的火种而付出的努力与心血。

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的旧址

   贺词同祝上理百十华诞

   重庆市档案馆王文胜处长、重庆图书馆咨询研究中心唐伯友主任、西南大学档案馆黄敏副馆长闻悉上海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将至,应邀欣然写下对上海理工大学110岁生日的祝福,并预祝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贺词同祝上理百十华诞

   带着满满的收获,“印记•山城”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9日顺利结束在重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成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沪江先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品味到了母校重庆旧址在几十年的风雨变化中沉淀下来的精神与品质,同时重温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艰险历程,对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越发感到珍惜。实践团队在返回上海后将继续整理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努力将沪江大学在山城重庆的历史完整地还原在今日上理人的面前,为母校建校110周年献礼。

   延伸阅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冲进了租界,“孤岛”不复存在。1942年1月15日,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

  抗战爆发后,部分沪江大学师生辗转到达陪都重庆。随着校友数量的增多,重庆沪江大学同学会力量逐渐壮大,有着国民政府“中央造币厂厂长”头衔的凌宪扬被推选为会长。沪江大学停办后,虽然由沪江书院继续其事业,但书院并非大学本身,以凌宪扬为首的许多关注沪江大学命运的有识之士,均认为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大学的未来。他们向政府建议,安排沪江大学在国统区的重庆进行复校事宜。

   经过各方努力,1943年2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于是两校在重庆市中心区的磁器街特15号卫理公会社交会堂内建造了合用的校舍,于3月8日举行入学考试,15日正式上课。最初的校舍是一层的平房,有一座礼堂,七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和一间图书室。1943年夏又在原房上加建了一层,以增加教室,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作为社会办学模式,商学院从院长、系主任到教师都是兼职。一批社会名流,纷纷应邀前来。如冯玉祥教授军事常识,潘公展教授三民主义,钱歌川教授英语等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授也基本上是当时的名家,从而很快就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除正规课程外,学院每学期还举办一次国语、英语竞赛,并由学生自发组织各项球类运动作为体育课。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的讲座更是每周不断。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完成了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布结束。在重庆的“东吴大学沪江大学联合法商学院”也迅速分离,准备回沪复校。

   被日寇占领过的沪江大学杨树浦校园,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不但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实际上所有可拿的物品,如桌椅、黑板、床、风扇、金属装置等都已荡然无存,甚至大小树木也已被砍伐一空。”经过半年的简单修复,基本具备了复校的条件。1946年4月,大学部教职员和900多名学生,欢欣鼓舞、高唱校歌,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上海杨树浦校区,4月2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开始了重建校园、复兴沪大的新征程。

供稿:档案馆、医食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陈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