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生平

发布时间:2008-06-03浏览次数:18015

1914年7月(20日)出生在江苏吴县,别号仲吕

1920年9月-1926年6月,在家乡直镇甫里小学毕业

1926年9月-1926年10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预科学习两个月

1926年11月-1927年8月:由于战乱而停止了学业,回家呆了半年多。

1927年9月-1932年8月:上海南洋中学求学。

19329月—1936年7月: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了四年,选修了德文,鲁迅、徐志摩的书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觉得民族非抗敌不可”,希望民族翻身,自己好好深造,求为国用。

1936年11月-1940年2月(实际上应该是1939年底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被派往德国公费留学,阅读过“救国时报”等刊物,参加了“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并代表联合会赴伦敦参加过英国援华协会的会议。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40年2月-1940年4月,回国后,找工作。

1940年4月-1945年1月,上海德孚洋行商标部职员。(四川路261号,在六楼上班)

1944年1月-1945年12月,他在上海参加了《德华标准大字典》的编辑等工作(1945年1月起专职)

他在江西南昌国立中正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1946年8月-1949年7月教员;19497月-1953年3月任教授、经济系主任,时年仅32岁。之后,又任该校总务长。解放后,他任江西南昌大学教授,并先后兼任经济系主任、副总务长、总务长。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戴鸣钟教授调至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任教授、总务长(期间该校先后改名为湖南工学院、湖南大学)。1964年,戴鸣钟教授调入我校,历任上海机械学院教务长、副院长(1979年6月—1983年1月)兼外事办公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校顾问(1983年1月—1988年5月)等职务。

戴鸣钟教授曾任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械工业部管理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长期担任我国外语专业与公共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德语组组长职务。戴鸣钟教授是我国德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辈学者,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公认为是在中国德语教学的主要创始人或奠基人之一。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戴鸣钟教授与黄伯樵等合编的《德华标准大字典》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为以后有关“德汉词典”编撰的范例;他的译著《协同学》对当时的学术界也有很大的影响;九十年代初,为了进行我国大学德语教材编撰工作, 78岁高龄的戴鸣钟教授还受国家教委的委托,率团赴德国考察德语教学。1991年,戴鸣钟教授和戴炜栋教授主编了《汉英综合词典》;1994—1995年戴教授主编出版了《大学德语》教材共四册,填补了当时公共德语教材的空白,直至今天依然是德语教学的重要教材;1996年戴教授编撰出版了《德语常用词组》;戴教授曾在数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主持审定过大量与德语专业有关的教材与书刊,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

戴鸣钟教授为上海机械学院外语系科技德语、科技英语专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这两个专业主要创建人。他十分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可谓有求必应。例如无论是对仍在求学中的学生、还是青年教师,他都会认真审阅他们的论文,并详细地提出修改意见。德语专业在理工还是有悠久的历史,包括刚刚去世的戴鸣钟先生和现复旦大学德语系主任魏育青教授,都曾是理工大学德语系老师。《德语常用词组>、《大学德语》被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西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选作教材或者研究生必读书目。

戴鸣钟教授为我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多次参加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组织的考察团赴美国、德国考察;在他的主持下,我校接待了美国麻省AT.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在职经理培训班的一系列访问与交流活动。戴鸣钟教授也为我校系统工程专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1年-1983年,在机械工业部支持和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戴教授直接负责了我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培养系统工程师资班(相当于硕士班,采用成套智力引进方式,全国首次)的项目,并亲自与美国专家一起制订教学计划(包括选定教材)以及对该班的学生进行入选面试。戴教授高度关注该班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直参加并主持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例会,亲自用英语开设“基本经济概念”课程,甚至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亲自对该班28位学生的英文毕业论文、三千多页进行一一审定,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从而确保了该项目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内最早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之一。

戴鸣钟教授于1958年10月在湖南工作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连续当选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荣誉:

任顾问后,于1986年被上海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列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系列的宣传对象,由报纸介绍先进事迹。

戴鸣钟教授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谦和务实的人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博大胸怀,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晶学兼优的学生。直至在退休后,他还常常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1996年1月,他在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市教卫党委书记的王荣华等领导同志登门看望他时说:“我始终记住1958年入党宣誓时的一句话——为党的事业学到老、干到老”。

戴鸣钟教授因患肺炎、呼吸衰竭。经医治无效,于2007年3月14日凌晨2点20分在华东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1951,南昌大学教学工作模范

1958年,在南昌参加京广铁路复线工程大功一次

1977年9月,上海机械学院先进工作者;

1977年10月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

1977年12月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1978年,上海机械学院先进工作者;

1985年7月机械工业部优秀教师

1986年月,上海机械学院“好党员”。

    著作有:

    重商主义,(英文本),1936年;

    中国税制与所得税,1939年,德文本;中国税制,德国耶拿,费希出版公司,1940(德文本)

    德语词组简编,1975年;

    德国工业发展史;

    美国怎样培养企业人才;

    西德社会市场经济考察;

    德华标准大字典,上海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0年出版发行。

    大学德语;

         汉英综合辞典  戴鸣钟,戴炜栋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12 

         德语常用词组  戴鸣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年

    上海市大学英语教材,1973-1974;

    译著:

    工业化史,1982年,原著德文,译文

    《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审校:

    1973-1974阿登纳回忆录,审校译稿一二卷

    1977年前若干年,翻译、校对了英德技术资料五、六十万字